Archive for July 2010

幫助孩子走上成功道路的十大技巧

孩子是上天珍賜的禮物,但如何教養小孩卻也是為人父母者很大的挑戰。

為減輕家長教養未成年兒女的重擔,專家提出了以下十項建議:

一、 儘可能全家共進晚餐。這是一個最有效的方法,能讓孩子一直保持在積極的軌道上,並遠離一些較為消極無意義的活動。

二、讓孩子參加暑期輔導或夏令營。漫長的暑假中,如果孩子一直沒有參與思考性的活動,在開學時會很難調整適應。

三、別讓孩子的房間裡有電視機。房間裡有電視往往是小孩收看深夜電視節目的一大誘因,這會佔據孩子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也會讓孩子有藉口,不參與家庭活動而關在房裡看電視。所有,如果要看電視,儘可能闔家觀賞較為適當。

四、當孩子得到好成績時給予獎勵。成人在職場上做好自己的工作時,會得到加薪、獎金或晉陞的機會。若父母對孩子表現良好時,能同樣給予讚揚或特別鼓勵,那將更有促進作用,幫助孩子早日達到目標。

五、傾聽孩子的聲音。父母要做到這點可能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如果家庭成員眾多。但是,當孩子感到不被重視時,他可能做出一些會產生負面影響的舉動,藉此來博取家長的注意。

六、信守承諾。如果與子女一起規劃任何活動,一定要竭盡所能遵守承諾,否則將對小孩產生不良影響,讓他們以為不履行承諾也沒關係。

七、誠實、說真話。掌握好哪些事情是不宜讓孩子聽到的,這可能是個挑戰。智慧的談,誠實的說,因為大部份孩子是能從字裡行間分辨出真假的。

八、以身作則。如果告訴孩子要做一個好人,那麼必須身體力行,沒有什麼比身教更為有效的教導方式了。

九、必要時說不。正確的建立孩子的規矩是父母應盡的職責。父母也可以是孩子最佳的朋友,但當孩子真正需要父母的時候,別混淆了自己的角色。儘管拒絕孩子會造成他一時的不高興,但日後他們會體會到自己受到了父母更多的保護。

十、告訴孩子外面的世界。帶孩子去銀行或自己的工作地點,告訴他們以後可能會面臨的真實情境。因為他們終將會長大,早點接觸社會真實面,這也能幫助孩子在父母的規劃中穩健成長。

教導孩子如何有最好的表現,也能讓家庭增添趣味以及建立更緊密的情感。不妨試試看吧。

Wednesday, July 14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 | Leave a comment

孕期游泳可緩解分娩時疼痛

孩子只要不特別敏感,哺乳期的女性可以喝些啤酒,食物中含有酒精也問題不大。為保險可以在飲酒兩個半小時後再哺乳。



產後手腕僵,用生薑水泡

產婦要少用冷水洗手、洗菜,儘量少接觸寒涼的東西,否則,可能會落下產後病。如果在產後出現了手腕僵硬,可用溫姜水每天泡手,能對緩解僵硬起到一定作用。



孕初期少聞茉莉香

強烈花香可能會刺激孕婦的神經,引起頭痛、噁心、嘔吐,嚴重的還可能導致胎兒不穩,甚至流產。所以在懷孕初期,最好少接觸一些有濃烈氣味的鮮花,比如茉莉、夾竹桃、一品紅等,尤其不能放在臥室。



孕婦最好多游泳

與陸上運動相比,游泳不僅身體負擔較小,而且可以提高脂肪代謝率。新研究則顯示,孕婦在孕期游泳,可緩解分娩時的疼痛。但懷孕未滿4個月及超過8個月的孕婦不宜。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Leave a comment

培養孩子的道德觀

以前的父母最重視孩子的道德觀念,只要「說髒話」、「亂尿尿」、「偷東西」,一定會遭來一頓毒打,我自然也是這樣長大的。



這一代可就幸運多了,教師及父母都強調「愛的教育」,不准罵也不准打,以至於孩子個個爬上天。就以我那最小的女兒來說,就是一個標準的「髒話」兒童,真是亂沒道德的,你說有什麼方法,可以既不需毆打孩子,又可建立她的道德觀念?


*觀念交流道

談到孩子的道德觀念,我想到一則故事:有一次我姊姊的女兒,突如其來的講了一句流利的「髒話」,姊姊在震驚之餘,馬上下道旨令說:「以後再說『髒話』,格打勿論。」小咪似乎有點嚇到,馬上噤若寒蟬。



隔了幾天,我和小咪一起玩耍時,電話鈴突然響起,小咪興沖沖的跑去接聽,我問她誰打來的?她居然一個字也不說,當我接了電話之後,才知道是住在「彰化」的表姊打來的。



哈!原來小咪是把「髒話」,類化成「彰化」了,好笑吧!由此可知,孩子對於成人所謂的沒有道德標準,似乎有著不同的定位。



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孩子必須具備十足的認知能力後,才有能力在思想和行為上,將成人所公認的倫理道德標準類化成自己的道德觀,一般來說,這個年齡大約需要七歲以上,亦即皮亞傑博士所謂的具體操作期。



道德內化,一般來自於兩個基本動力,一是鼓勵或讚美,亦即一種施與受的關係。舉例來說,當孩子幫弟妹換尿布時,換來的是父母喜悅的笑容,孩子便會建立這種「助人」的道德觀;當孩子陪爺爺奶奶出去去散步時,能獲得左鄰右舍的讚美,自然也可「換取」與爺爺、奶奶共遊是好行為的價值理念。



假如有一天他在路上拾獲了一百元,交給老師之後,不但獲得老師的讚美,同時又得到學校的嘉獎,他自然也可獲得「路不拾遺」的倫理概念。



也就是說,孩子在實踐某些道德標準時,讓他得到滿足與喜悅,進而學會或喜歡遵守這項是非標準。



第二個動力是,讓孩子慢慢地從日常生活,及與人互動的結果中學習而來的「經驗論」。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是非觀來自於父母,既然如此,那麼父母似乎必須先有一套完整、健全的道德觀,否則不管是經驗論也好、增強論也罷!想必都無法給孩子一套有效的道德觀,不是嗎?這也正是培養孩子道德觀之前,你必須學習的。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 Leave a comment

父母影響幼兒10大壞習

根據研究發現,父母改正孩子不良習慣的方法,多半不是採取斥責就是教訓,有時甚至會帶點羞辱的口吻,可惜對孩子而言,這種教育方法大都不具效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雖然大人說的話他們不一定會聽,但是照顧者們是他們學習融入社會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一定會仿效您的行為,因此照顧者需仔細留意自身言行,以及孩子們常接觸的環境、人事,即便是照顧孩子的保母或長輩也需仔細挑選,避免孩子習得不良習慣!

偏食:即使是成人,依舊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有人不吃芹菜或榴槤;有人重口味或不吃辣等,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麼都吃的情況下,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沒有正確的行為示範,對孩子教養也失去說服力。

亂丟東西、不物歸原處:當有客人要來拜訪時,相信很多人家中會開始一團亂,忙著收拾東西,東塞西藏的情況,連一旁的孩子都一團霧水。會有這樣的窘況,主因是平時不良惡習所導致,不少人貪圖一時方便,東西用過隨手一擺,才會使得環境變得如此凌亂不堪,看在孩子眼中,自然就加以仿效。

不遵守交通規則:相信大家都有闖紅燈的經驗,如對小巷道的紅綠燈視而不見,一見沒車就快速通過馬路,有時甚至帶著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約2歲開始自主意識漸強,慢慢發展出判斷力,如果您時常闖紅燈,看在他眼中,會認為那是可以做的事,可能從小即養成闖紅燈的習慣

電視看太久:電視是現代人放鬆身心最好的娛樂工具,不少人一下班或是假日休閒時,整天盯著電視看,大人們看,小孩當然也就跟著看,尤其電視聲光效果強,更容易使孩子目不轉睛,因而沉迷。

亂丟垃圾:大人們亂丟垃圾不僅對環境衛生有害,也會影響孩子,可能讓小孩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從小就有隨手亂丟的習慣,與亂丟東西、不收拾有同樣的後果,甚至會將掉在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吃。

三分鐘熱度:許多人做事情時常虎頭蛇尾、做到一半,一件事總要做很久才會完成,不僅費時,且容易遺忘上次的進度,要再繼續做時,可能要從頭開始,如果照顧者有這樣的不良習慣,容易讓孩子「有樣學樣」,常見的例子就是孩子們堆積木堆到一半,突然倒了,或是堆不好,就開始耍脾氣、不堆了

無視規則:有些照顧者可能到熟悉的親朋好友家,會自己隨意開冰箱、拿他人的東西來使用,對大人來說,對方是再熟悉不過的親戚或朋友,因此自己隨意動手是種與對方熟稔關係的親密表現,然而孩子無法區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不論所到何處,看著大人行為跟著仿效。

打斷談話:不少人有被打斷談話的經驗,有些人因為「個性急躁」,有些人卻是「習慣」。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禮貌,也不尊重對方,孩子本來就容易仿效週遭人的行為,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本來講話即不如成人來得清楚,聽到大人們對話,很容易學會大人們因急躁而打斷他人談話的行為。

不當餵食及不良衛生清潔習慣:
父母有蛀牙,孩子也會生出滿口蛀牙,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其實蛀牙不會遺傳,但會通過父母對孩子的餵食行為及不當的衛生習慣,讓幼兒患上蛀牙。

生活小惡習:
(a)挖鼻孔:
雖說看著手指從鼻子放到嘴裏很噁心,吃鼻涕並不會讓人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途徑之一。
(b)忘記洗手:
經常不洗手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如:寄生蟲、排洩類病菌,甚至者還會引發細菌感染。
(c)咬指甲:
可能會流血、感染,且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 Leave a comment

給孩子錢用 不如教孩子如何用錢

很多父母親都有著相同的疑慮:不曉得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也有不少的父母親不知道到底要給孩子多少 錢才不會太多?應該多久給孩子一次零用錢?這些問題表示著,有關小朋友的理財教育開始慢慢受到家長的重視。



小朋友雖然不會賺錢,但是如果把每年的壓歲錢、零用錢等,全 部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少的財富。家長除了協助小孩用這筆錢規劃購買想買的商品以外,應該也要告訴他們這些錢應該如何儲蓄或花費,讓孩子從小就培養正確的金錢 觀念。



最好是先和孩子討論,並讓他們說說想把這些錢用在哪裡,再 討論應該給予他們多少金額。
建議父母不妨依循以下步驟,讓孩子從小就逐步建立正確的儲 蓄投資觀念:



「定期」給小孩零用錢
例如約定每個月的第一天、或是每週一發一次零用錢,並且告訴 孩子在下次發零用錢之前,不可以再要。剛開始時,可以先以「每週」為一週期,習慣之後,再逐漸把時間拉長為兩星期等;而隨著孩子的年齡愈大,間隔也應愈 長。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小孩學習分配一次週期的花費,並且養成習慣,訓練孩子用錢的能力。



培養孩子記帳的習慣
剛開始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在領到零用錢時,就先把未來一個 週期所需要的花費紀錄下來,額外的支出也要隨後一一紀錄,養成小孩記帳的習慣。幾個月之後,家長不但可依這份資金流量表,檢視孩子的消費傾向,了解他對金 錢的價值與感受,萬一發現有所偏差,也可適時的糾正,或者是作為獎勵孩子節儉的依據。



培養儲蓄觀念
如果孩子花錢之前會先想一想,過完這一週期錢夠不夠用之後,就可以準備養成孩子儲蓄的習慣。培養 儲蓄觀念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小朋友有過度消費的習慣,讓他知道買東西還是得量力而為。並且在小朋友想要購買東西時,詢問他要如何才能買的了,訓練他從 小思考如何能去購買的能力。



為孩子開立獨立的銀行帳戶
當父母到銀行辦理開戶,或是到銀行存錢的時候,也不妨把小朋 友帶去,讓他們慢慢學習開戶、存款及提款的流程,並且和小朋友一起了解銀行定期寄來的定期定額對帳單、投資報表等。久而久之,這樣孩子可以親身感受「複 利」的效果,也是激勵孩子多儲蓄的方法。



建立孩子的理財目標
家長可詢問孩子儲蓄是否要達成何種目標?如買腳踏車、玩具 等,幫助他從每個月的零用錢規劃出時間表,估計大約花多少時間可達到夢想,建立小朋友的理財目標及投資觀念。



至於長期投資部分,由於小孩最大的本錢就是年輕,最能享受錢 滾錢的好處,因此建議父母可以用投資海外定存、共同基金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理財,以儲蓄未來的教育基金。舉例來說,若您幫助小孩從三歲開始每個月投資3,000元,以投資報酬率8-15﹪來計算,到小孩上大學時,就可以累積到100-200萬元的資金,超過銀行零存整付投資的兩倍以上。



所以關心孩子的父母應多鼓勵小孩節省消費、增加儲蓄,從小建 立正確使用金錢的好習慣,當然也別忘了,以身作則是很重要的。另外,也不要以金錢做為孩子獎賞或懲罰的工具,並讓孩子自由地應用他的零用錢,久而久之,你 的孩子一定會成為理財高手。

除了有形的資產增值,無形的正確理財觀念,更是他一輩子受用 不盡的寶藏喔。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 Leave a comment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離婚,對末成年的子女是個嚴重的惡性心理刺激,造成精神創傷。有些兒童在父母離婚的心理刺激下,性情發生改變。有的變為粗暴、煩燥。有的兒童在消極情緒持續、強烈作用下,發生心理疾病。

美國耶魯大學的耶魯-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爾勃特‧索爾尼特認為:“離婚是威脅著八O年代兒童的最嚴重和最複雜的精神健康危機之一。”兒童心理學家李‧索爾克認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只有死了親人才能比父母離婚更痛苦、更損傷身心。

“離婚的創傷僅次於死亡。孩子們感受重大的損失,發覺他們突然遭到一些他們無法控制的力量的傷害。”

有的人對父母離婚給以子女心理影響進行持續的研究。美國加里福尼亞洲的幾位學者在他們對父母離婚給以子女影響的報告中指出,他們調查的離婚家庭中的子女,其中37%的兒童在自己的父母離婚重婚5年之後,心理上的創傷尚末消失。這些孩子情緒低落,他們經常希望父母重婚。其中29%的孩子是“正在勉強對付、努力熬過艱難時期。”只有34%的孩子“對生活感到滿足愉快,能很好適應新情況,在學校和同學之中表現正常良好。”

父母離婚對子女心理創傷的大小及其續續時間的長短,決定於子女的個性心理特點與對父母依賴感情的程度。一般說來,性格內傾的孩子比外傾的孩子遭受的精神創傷要嚴重,持續時間也較長些。對父母感情依賴越重,所受的精神創傷可能也越重。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Leave a comment

教育頑皮孩子有法寶

常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抱怨:「我的孩子很活潑,也很聰明,就是脾氣太倔強了,真拿他沒辦法。」


相信為數不少的父母都有同感。


其實,倔強的孩子往往有他獨立的見解和個人的意志,你若是以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他就會「頂撞」你;但是,如果你任由他去,則更容易助長他的倔強。


因此,教育倔強的孩子不僅要多動腦筋,還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


講道理
父母立場:孩子往往只知道他「想做什麼」和「不想做什麼」,而無法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


因此,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逐漸有了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提出正當及充分的理由告訴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有了判斷是非的標準,孩子便能自己處理事情。


孩子立場:很多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知的權利,只會無來由地命令孩子:「我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


一味強迫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只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奇妙,結果反而更加固執己見。


例如,一個一歲的孩子,雖然走不穩,但是他可能推開你的手,堅持要自己走路;此時就不算是倔強,你應該支持他,即使摔倒也沒關係。


態度必須明確
父母立場:想要孩子接受意見,你的態度必須要明確堅決,如此孩子就會知道,無論自己再怎麼任性吵鬧也不會被接受。


千萬不能說「求求你,聽媽媽的話吧!」這類的話,這樣只會突顯父母的無能;若父母採取軟弱的態度向子女哀求,只會讓孩子更任性。


孩子立場:不過,有時候家長也應避免高姿態,把自己的意見當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有一些超出家長允許範圍的事,可能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作祟;


例如,一個兩歲的孩子,看見外頭下小雨了,可能會想到雨中去玩耍,然而卻得不到家長的允許。


其實,孩子的原始動機只是好奇而已,這時你不該硬性阻止,而應有條件地軟性限制,陪孩子出去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等。


訂定紀律
父母立場:給孩子訂立一些明確的行為準則,例如,晚上幾點鐘一到,必須關掉電視上床睡覺,以及不許吃零食等規定。


同時,你應該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一些規定是出自於愛心和關心。


孩子立場: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斷地在長大及成熟,過分的教條主義,可能會限制孩子想像和發展的空間。


例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家長可能會硬性規定他學鋼琴或小提琴,但是孩子可能偏偏喜歡畫畫或劍道;這時你應該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而不是強求他學什麼或做什麼。


只要你認為孩子有道理,就應該及時更改紀律。


管教要有原則
父母立場:要使教育發揮作用,就得確立一個管教的原則,而且要幫助孩子遵守。


當孩子違反了規定,你不能有時責備,有時原諒,否則久了以後,規定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孩子立場:父母經常是很隨性的,依據自己的標準來制定原則,而且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但是對於一些規律性很差的孩子,卻不容易做到。


例如,一個四歲的孩子,他之前已經養成了睡前吃點心的習慣,無法馬上改掉,這時候,家長應該讓孩子有一個緩衝期,慢慢地改正習慣,因為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的。


採取強制手段
父母立場:有時候,矯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要採取強制手段。


有位兒童心理學家主張,糾正孩子偏食的方法是──在正餐的時間內,給孩子吃足夠分量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就收回,到下頓飯之前,即使孩子哭叫吵鬧,也不要給他吃任何東西;如此不到三天,孩子就會接受父母所給的食物,不再偏食。


類似這種情形,不遷就孩子的任性便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立場:父母有時會很難拿捏尺度,高興時放孩子一馬,不高興了又把孩子逼得要死,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例如,一個五歲的孩子,也許他看卡通片看得正高興,當你叫他吃晚飯時,他便聽而不聞;這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堅持他立刻吃飯,而是讓他在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後再吃飯,這樣孩子就可能接受,習慣也養成了。


給予適當懲罰
父母立場:當孩子故意搗亂而不聽勸,有時也可以採取適當的處罰,但是要小心,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完全不採取懲罰,可能會助長孩子的任性,讓他以為父母在鼓勵他,而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


孩子立場:父母對於孩子的懲罰要適度,既不能傷害他們的人格,更不能損害他們的身體,以免發生意外。


另外,父母也應注意以理服人,以免孩子表面接受,心裡面卻不服。


例如,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如果他不高興而故意打翻了果汁,除了要他自己收拾殘局外,你還可以取消當天他看卡通的時間,而不是對他大聲斥責,借題發揮,發洩自己的不快情緒。


同時必須注意,有懲罰就應該有獎勵。


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還是受到傳統思想影響,過分要求孩子聽話順從,認為聽話的孩子就好,不聽話的就是倔,就是不好。


其實,父母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個性、富挑戰的新人,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保留孩子的個性。


此外,人際關係是互動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問題,也不應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要盡可能地尊重孩子,也要盡可能地對其要求。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Leave a comment

7招讓孩子遠離電視

盼盼最愛看電視了,她可以整天盯著電視看,她喜愛的電視節目大概有三百個。她可以用右手快閃無敵的大姆指按遙控器,轉台速度無人能比。


有一天,電視居然壞了。狗兒吠吠帶盼盼出門修理電視,結果他們經歷一連串的驚奇與冒險:跳繩、躲貓貓、游泳、釣魚、在街上兜風畫畫、上圖書館唸書給對方聽、以及躺在草地上看雲。

如果不是電視壞了,盼盼不會有機會到外頭玩耍,連晚上所做的夢都不一樣。

~摘自《盼盼愛看電視》


其實很多小孩跟盼盼一樣,每天只會盯著電視機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好玩,大人拖也拖不動,電視怎麼也關不掉。


事實的確如此。兒童福利聯盟在2003年的調查發現,小孩不上學時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電視。

美國的研究發現,孩子一天最少在電視機前待上2小時,週末更多。台灣也現象相同,政大傳播學院的研究發現,兒童從放學到晚上十點,家庭開機時間平均是3小時20分鐘,兒童每天看2小時電視,週末更高達5小時。

孩子看電視時間過長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相關研究層出不窮。例如,容易過胖、變笨變傻、懶散被動、注意力降低、扼殺想像力。因為電視強烈的聲光畫面,讓孩子的腦部只維持在原始區域運作,無法刺激他們思考區域的發展。

看太多電視也會增加孩子的霸淩行為,因為他們從四方型的銀幕看到太多的言語暴力與攻擊行為。

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別讓兩歲以下的小孩看電視,至於大小孩,建議只看優質節目,且一天不超過兩小時。

如何能幫助孩子不黏在電視機前:


1 先跟孩子訂好看電視規則,包括看的時間和次數。
「先說好規則,可減少爭執和賴皮的機會,」史丹佛大學兒童學教授羅賓森建議。比如說,週末就和孩子討論下週可看哪些節目。

其他基本規則,像吃飯時不能看電視、功課沒做好不能看或是看到幾點就要去做功課,都要事先跟孩子說好,也要讓照顧他們的祖父母或保姆知道,培養他們信守承諾的習慣。

節目看完了,一定要關掉電視,而不是讓孩子「掛」在電視機前,隨意瀏覽,增加戀棧的機會。


2 陪孩子一起看電視,解釋討論內容。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吳翠珍解釋,家長如果能介入電視節目的詮釋過程,將會加深或扭轉兒童看電視的角度,如果和孩子有充份的討論,也會減弱電視的影響力。

此外,也別忘了廣告。美國的研究發現,小孩一年會看到4萬個廣告,其中包藏著許多高卡路裡與油膩垃圾食物的宣傳,不斷引誘孩子消費購買。因此別認為廣告時間就可起身做別的事,還是要留意孩子看了什麼廣告。


3 以優質的DVD取代不好的電視節目。
其實已有愈來愈多的家長發現電視節目並不能提供孩子有益的內容,願意花錢購買或租借優質的DVD當孩子的教學工具。

例如很多孩子都喜歡看的巧連智,幾乎已成為他們的共同話題,不看還無法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聊天。現為全職媽媽的小婷是虔誠的基督徒,除了購買益智性的教學DVD,她還為孩子準備優質的教會兒童節目,介紹耶穌和聖經的教導,「孩子看習慣了,也不會吵著要打開電視,」她分享她長期堅持的結果。


4 把電視機放在不顯眼的角落,也把遙控器收起來。
自從1960年代人類有了電視機,它似乎就霸佔了客廳最重要的角落,但現在最新的潮流卻要把電視機推到最不起眼的角落,以減少它的誘惑。

美國關機聯盟(TV Turnoff Network)就不斷倡導,「把你們家的電視機藏起來,連遙控器都一起收起來。」

如果害怕或不習慣家裏突然沒有電視機的聲音,不妨打開收音機,利用音樂和有趣的廣播節目當家裏的背景音樂。


5 別在小孩的房間放電視機。
美國關機聯盟也提醒家長,別在孩子房間放電視機。現代人的家裏都會有一台以上的電視機,理由是讓家中不同成員各取所需。但如果在孩子房裏也放電視機,只會讓孩子和家中其他成員更疏遠,也會影響他們做功課和睡覺的時間,更糟的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是否看了不健康或不該看的節目。


6 別把電視當褓姆。
別因為無暇陪伴,就把孩子丟給電視。相反的,可請孩子來分擔一部份家事。

像職業婦女王曉清很早就注意到家裏唯一的孩子一放學就趴在電視機前,叫也叫不動,而她又要忙著準備晚餐,沒辦法陪她。後來她想出一個好方法,就是找女兒一起準備晚餐。所以女兒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會在一旁洗菜整理菜葉,慢慢的還可以炒菜。她也利用這段時間和女兒聊天談心,了解她一整天發生了什麼事。

多年後王曉清開心地說,沒想到是一舉數得,一開始只是不想讓她看太多電視,後來卻教會她做菜,母女倆還因此變得很親近,讓爸爸都有點嫉妒。但她也說,一開始的確有點困難,因為孩子想看電視,會排斥她的提議,但經過她的堅持及鼓勵讚美,女兒才慢慢接受。

她也建議每個父母都要花心思想一下,如果沒辦法陪小孩,又不想用電視當保姆,就該找事給他們做。

當然,也別把電視當處罰或獎賞工具,因為那將增添電視的價值與神奇魅力。


7 大人也要以身作則,關掉電視,花心思創造更多有趣的家庭活動。
「如果不想讓孩子看電視,大人以身做則,和小孩溝通會更有用,」苗栗縣社區大學企劃組組長林咨伶建議。

苗栗縣社區大學連著三年舉辦「關機運動」,鼓勵社區裡鄰關掉電視,出走參加藝文活動,或是運動健身,更重要的是,增加與家人互動相處的時間。

參與活動的吳太太笑著說:「關掉電視,家庭時間真的多很多。」但一開始的確有點恐慌,不知道要做什麼,後來他們去參加社區大學所舉辦的寶貝讀書會、親子布袋戲和戶外活動,發現外面的世界真好玩。

如同盼盼因為電視壞了才走到外頭,卻意外發現不看電視,還可以做很多事,而且更有趣,更有收穫。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Leave a comment

10個增強孩子記憶力遊戲

遊戲是訓練孩子記憶力的最佳方式,更重要的是,利用遊戲可以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建立自主記憶的意識。康得瑛老師向各位推薦10個增強記憶力的遊戲,有效提升學齡前孩子的記憶能力

**遊戲1娃娃廣播開始了讓孩子複述他聽到的廣播內容。現在的兒童廣播的內容愈來愈豐富,家裏準備一個收音機,讓孩子每天都定時收聽某個兒童廣播節目,然後把節目內容複述給爸爸媽媽聽。

**遊戲2從哪兒開始爸爸媽媽都會說故事給寶寶聽,專家建議最好為孩子說有連續性的童話故事,每天講到哪兒,都讓孩子記住,第二天開始講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昨天講到哪了?今天要從哪裡開始呀?是第幾頁?什麼內容呢?」看看孩子有沒有記住,長期這樣的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遊戲3寶寶畫冊家長帶孩子外出或旅遊時,要提示孩子他看到些什麼?回到家後,讓孩子用畫筆把他在遊玩過程中所看到的內容全部畫下來,並把這些畫集結成冊裝訂好。這個遊戲,孩子一定喜歡,而且還能練習他的繪畫能力,等孩子長大一些,這本畫冊也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紀念品。

**遊戲4家庭小劇場把家裏的客廳當作小舞臺,讓孩子把他在幼稚園裏學到的東西,如兒歌、古詩、歌曲、舞蹈等表演給家人看。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記住他學過的東西,還可以讓訓練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遊戲5什麼不見了媽媽可以在寶寶回家之前,稍微變換家裏的物品擺設,也可以藏起某樣東西,等孩子從幼稚園回來後,讓他說出家裏的什麼東西不見了,哪些物品的位置換過了等等。

**遊戲6動物運動會媽媽可以將家裏的小動物玩具集合起來,事先給每個小動物編上號碼,開始時讓每個小動物都站在自己的號碼上,請孩子記住,然後媽媽再將號碼拿起來,並把號碼弄亂,再讓孩子給每個小動物把它們原來的號碼貼上,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夠準確地把號碼和小動物一一對號入座。

**遊戲7複述圖畫把15張不同內容的圖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會兒,然後蓋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圖片內容儘可能地複述一遍。

**遊戲8看誰說得對媽媽和孩子兩個人以打電話的方式來玩這個遊戲。媽媽可以問孩子家庭住址、家裏的電話號碼、爸爸媽媽的名字、生日等。看孩子是否能說得既快又準。如果是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就更有競爭性,孩子會更加踴躍,遊戲的效果也就會更好。

**遊戲9辨顏色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你現在身上穿的衣服鞋子是什麼顏色。如果你也閉上眼睛說出孩子的衣服鞋子顏色,將會引起孩子對這個遊戲的更大興趣。

**遊戲10依次說出名稱把幾樣(不少於5樣)東西按先後次序排列在桌上,給孩子三十秒的時間記住,然後遮起來,要求孩子憑記憶依次說出這幾樣東西的名稱。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 Leave a comment

怎樣讓孩子喜歡讀書

著名教育家「尼爾」曾說:孩子有病,其實是父母生病了。同樣的,孩子神經衰弱其實是父母的神經衰弱。孩子在夜晚哭鬧其實是父母的不和、哭鬧所引起的。孩子氣喘是父母吵架、鬥氣、心中不平所引起的。孩子成績不良是父母人生課業的成績不佳。所以想要讓孩子長得健康快樂,父母應該隨時留意,不要讓自己的觀念來束縛孩子;更要注意,不要讓大人不愉快的心念或不良的行為,投影在孩子身上,使孩子承受莫須有的病痛。父母的心境轉變,心安定了,孩子自然健康快樂,更加喜歡讀書。

  父母對孩子的成績很敏感,怎樣做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績?這是相當切身且重要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您不仿試一試:

 
1.讀書是一種快活的遊戲

2.「用功,用功!」「課題寫完了沒有?」就是因為這樣催促, 孩子才不用功

3.多稱讚、鼓勵他的得意科目

4.感謝老師

5.贊同孩子目前正專心投入的事情

6.應用語言力量:包含思念、聲音、表情

7. 孩子靠模仿成長:孩子不用功是父母不用功,不能只責備孩子

8.父母應先除掉自卑感或虛榮心:不擠明星學校

9.父母的一些錯誤觀念應修正:父母死板的觀念不接受專家的意見,這正是問題癥結所在

10.終究有成:整個過程是忙碌艱辛的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Leave a comment

了解孩子,才是管教孩子的第一步

現在的家長對於管教孩子都很謹慎,一遇有相關話題也會特別關注,但是在聽這些教養專家的建議之前,曾經想過:「我真的了解孩子 嗎?」這樣的問題。哈佛人出版社張錦娥就認為,家長在管教孩子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一定要了解孩子,如此才能正確拿捏管教的態度。





在最新童書《老師吃了我的作業》出版之際,張錦娥看了書中的故事內容,有感而發地說:「故事裡札克親眼目睹老師吃掉作業的情節,相信很多大人一定會覺得很扯。但是,就我看來它很像一個寓言故事,教育家長也教育小孩。」





而在她看了最近引起話題的熱門電影「貧民百萬富翁」,她的感受是:「電影中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居然能在電視有獎徵答中答出博士或教授們都答不 出的問題,主持人的結論便是他作弊或說謊。看到這樣的情節,讓我想起札克親眼目睹老師吃掉作業,跑去告訴校長,校長也覺得札克說謊……幾乎都是在諷刺人們 隨著成長過程而形成的刻版印象,放棄選擇相信真正的事實。」





張錦娥認為家長往往很難拿捏「孩子的話能相信的成分」,但是追根究底還是家長不了解孩子所致,因此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她提到:「孩子往往是因為相信 父母或師長才會分享內心裡的話,曾經有些社會新聞報導孩子在校遇到不平等待遇,回家告訴父母,但是家長不予採信而釀成傷害的案例。相反地,也有些家長一聽 到孩子投訴,便到學校責怪老師,甚至被封為「怪獸家長」,其中的拿捏相當不易。」

張錦娥的友人曾經也遇過類似的問題,她提到:「我這位友人的孩子反應很快,曾經在學校惹得老師不高興,老師甚至和家長說小孩是問題學生,要孩子去看 精神科。友人一方面和孩子釐清狀況,一方面求教專家及有經驗的家長,之後決定轉學。沒想到轉到一個開明的老師之後,問題學生反而在學校成為聰明的資優生。 如果不是父母的信任,孩子可能真的變成問題學生。」

張錦娥認為在親子溝通的過程當中,爸媽一定要讓孩子理解,愛與信任是建立在誠實的基礎,如果孩子一向誠實,那麼便應該大膽相信,小心求證,再從當中 去找出因應的途徑。此外,她更提醒家長,一定要真的了解孩子,才能擁有最正確與正面的管教態度;作個願意了解和相信孩子的家長,是幫助孩子快樂成長的第一 步。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 Leave a comment

如何提升孩子中文功課成績

(1)在提升成績前至少需要以下概念:

a.邏輯思考及應用的能力

簡單的說就是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少子化的緣故,許多孩子都成了家中的小皇帝,什麼事都不用自己想辦法,導致於孩子沒有了練習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建議各位家長,多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若是孩子遇到了困難再加以引導,如此長期訓練下來便會儲備日後超越對手的能量。舉例來說:社會科中包含了歷史及地理,若要讓孩子直接背誦記憶,那麼孩子痛苦又得不到好的效果,此時,補習班將會用引導孩子以「圖表」的形式加以整理,如此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增加孩子的自信以利提高學習的動機;須知很多孩子不是不願意讀書,而是讀書的方法不對,導致孩子挫折後退才不願意再嘗試讀書!
b.挫折忍受力及抗壓性

您的孩子夠強韌堅強嗎?是不是遇到困難就退縮而不知所措呢?現今的小孩由於從小就得到父母親的周全照顧,從不知什麼是憂愁,所以沒有機會練習如何面對挫折及如何東山再起,就算是遇到困難,父母親也會像是菩薩一樣有求必應。在補習班中就是讓孩子們有面對挫折及從挫折中學習教訓,教導孩子如何從困境中再出發,在他面臨困境時隨時加以機會教育,讓孩子的抗壓性能夠提昇,畢竟將來孩子要面對的環境是充滿壓力及挑戰的,補習班有責任幫孩子們儲備面對挑戰的能力。

c.人際溝通互動能力

現今的孩子由於父母對其百般呵護、百依百順,讓孩子們迷失在自我膨脹的窠臼裡不知天高地厚,對父母尚且如此,更惶論對同儕,總是一副小霸王的態勢,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所以,藉由補習班之環境培養孩子如何包容他人,能夠以同理心看待他人,如何對別人表達自己的感覺的能力。將來孩子們要面對的是一個以團隊合作為依歸的競爭社會,如果孩子缺少了人際溝通的能力,縱然有再高的能力也無法與整個團隊相抗衡!將會被排除在成功之外!



(2)實務篇:
a.如何提昇國語成績:
國語這一科,在家長的心中似乎是簡單的、不受重視的,
 常常聽到孩子在課後補英、數、理化(自然),卻鮮有人加
 強國語。其實有的孩子是因為國語不好而導致數學等其他
 科目的學習成效低落的,那麼,要如何讓您的孩子在日益
 重要的國語科目中奠立好基礎、取得好成績呢?

第一招是朗誦課文:

第二招是分段練習:

第三招是查生字:

第四招查解釋:

以上四招,是「預習」的工夫,做完這個階段,我相信這一課您應該可以明白大半了,等老師上課時,學生只要復習就好了。課後再針對不是很熟悉的部份做加強。

第五招把生字寫好:

第六招作業用心寫:

第七招把平時測驗卷每一題都弄懂:

第八招好好利用參考書、測驗卷:

第九招運用速讀法的方式來複習:

第十招用口說出:

第十一招閉目想像:

第十二招考前練習聽寫十次以上:

第十三招考試時瀏覽一下考卷:

第十四招準備一百分的考卷:

第十五招想像自己考一百分:

第十六招相信美好的事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第十七招考試前的冥想:

『確實做以上訓練學生在短期內會有一定程度的提昇,過一段時日,會進步得讓您「不敢想像」』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Leave a comment

如何提升孩子閱讀能力

一、克服不良的閱讀習慣

1.音讀

在學校學習文字時,最初是以朗讀或默唸來逐字逐字的唸,因為習慣一直都是如此。所以,當不再被迫接受音讀訓練之後,仍然會規規矩矩的逐字音讀文字。音讀或朗讀這種習慣,讓我們在閱讀各種文章時,造成讀字逐字去了解一字或一字群,反而限制了大腦 "並列處理" 及 "眼腦直射" 的功能。

2.心讀

心讀是一種很難觀察到的閱讀習慣。心讀時人體的任何部位,不論嘴、頭或聲帶都沒有動,只存在一種說話的內在形式:在內心裏始終自言自語,清晰地發出並聽著每個字音。這種毛病也是一種不好的閱讀習慣,它直接影響到閱讀的速度和效率,並且矯正起來又比較困難。採用強制自己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強制自己加快閱讀速度的方法一般能逐漸克服這種壞習慣。

3.指讀

指讀是指用手指、鉛筆或尺子等指著一個詞進行閱讀的習慣。這種指讀的單純機械運用不僅會減慢閱讀速度,而且還會把注意力引向錯誤的方向。一個高效率的閱讀者不會注意單詞的位置,也不會在每個單詞上平均花費時間,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要闡明的思想內容上。指讀的習慣實際上妨礙了眼睛運動並限制了大腦的快速活動能力。因此,必須克服這種不良的閱讀習慣,逐漸養成用腦瞬間反應文字資訊的能力。

4.複視

複視指的是讀完一個句子或段落後回過頭去重複閱讀,閱讀能力差的人往往過分依賴於複視以養成一種習慣。改變這種不良習慣的辦法就是閱讀大量難度適宜的讀物,如此就不會因遇到生詞或不太懂的短語、句子或段落而回過頭來再看,以至養成複視的習慣。

5.頭的擺動

閱讀時頭部下意識地左右擺動是閱讀的另一種壞習慣。在閱讀過程中,有些人往往儘量使自己的鼻尖對準正在讀的每一個字。當順著一行字往下讀時,就會輕微地擺動頭部,而當通過頭來看下一行時,就很快轉回去以便使鼻尖再對準書頁的左邊。這種頭的擺動往往意識不到,而正是這種不必要的動作往往對閱讀速度產生影響。其他不良的習慣諸如閱讀時有的注意力不集中;用尺子比著,一行一行地向下移;一面閱讀一面玩弄鋼筆、尺子、鑰匙等物,不時地發出響聲;愛抖動雙腿;過多地進行語法分析;停下查詞典等等。這些不良習慣會直接影響到的思路、降低閱讀速度。



二、眼腦直射提升閱讀能力

1.意識改革

就是將視野保持在開放的狀態下看書,而且盡量的避免集中意識。活用大腦無意識的自動選擇取捨檢視功能來看書。以前在小學所教導的音讀習慣,使我們啟動自動選擇取捨功能,將集中意識以外的閱讀行數,排除於視線之外,因而對於其他不需要的行數,便沒有去啟動大腦的檢索功能。所謂 "大腦無意識的自動選擇取捨功能" 就好比平常晚上自已一個人在家等著遲歸的家人。雖然門外有許多的吵雜聲、狗叫聲、喇叭聲 ... 等。但是聽到遲歸家人熟悉的交通工具回來時,就知道是家人回來一般。

2.自動選擇取捨作用

左腦的作用為邏輯性的思考及記憶,負責理論與分析右腦為接受立體的視覺或影像的認識及音樂的感覺及扮演直覺與印象的角色。當我們在注意某物時,只有在 "目的物" 上有效的使用自己的視野,在意識上可以用的視野我們將它稱為 "習慣性自動視線範圍" 。在眼睛的視野內確實可以看見,但是卻不能有效的使用,而且不很認真看的視野,我們稱為 "被動性視線範圍" 。

3.眼腦直射

電腦軟體教材文章的架構,是以在螢幕顯示一或三或五行以上的文字,而以比一般稍快速,可以輕鬆讀取的速度執行一次讀一行或三行。因為開始學習速讀訓練時,有些人都還會有逐字閱讀並發音的習慣。無意識回就是在視讀時,我們首先會先讀前兩行之後即有意識地閱讀,而無意識回路甚至會以後續的方式來反覆閱讀。而我們在閱讀時,要讓視線範圍保持在最寬廣狀態,若在最寬廣的狀態下來進行閱讀的話大部份都能讀取以意識所在處為中心之左右兩行以上。

人類本身就是先以無意識回路閱讀,然後再以主要意識重讀,最後採用無意識追加的方式,反覆的閱讀,而以更多次的反覆閱讀,在意識與無意識的互相協助下,更能快速地閱讀,而且也比較容易記憶。集中意識的讀書方法,也就是以一般逐字閱讀的方式,循序漸進一字一字讀下去的方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淡化意識,活用大腦的檢索功能來速讀的話,學習者甚至可以同時而且瞬間的認識和理解廣大範圍的字群文字,雖然映在視網膜上,但是我們仍不懂它的其含意是什麼,在感覺上好像完全沒有意義的行為,但是即使無法察覺意識,我們的潛在能力,也會因想讀取消失的文字而活動起來,並且持續和眼前所見的現象相符合之處的功能。人類之所以能夠讀書理解,以及掌握書中的內容,實際上都是因為大腦的檢索功能。

一般拙劣性的閱讀或許是閱讀速度和理解率成反比,但眼腦直射猶如身臨其境的能力沒有理解方面的問題。



三、結語

懂得了如何進行閱讀的理論還不夠,最重要的還是努力實踐、實踐、再實踐。一個人的閱讀速度是由各種因素決定的,如知識的多少,語言水平的高低,視域的大小,閱讀的習慣,精神集中的程度 ... 等等。雖然從小就養成優質的閱讀能力很重要,但成人只要下定決心也不難糾正那些不良的閱讀習慣。掌握各種閱讀技巧,注意平時知識的累積,改進閱讀方法,克服在閱讀理解和閱讀速度方面存在的障礙,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就一定能把閱讀理解率和閱讀速度提高一倍,甚至達到更高的水平。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 Leave a comment

如何教小孩說好話

帶小孩出門,希望孩子受歡迎嗎?從小細節著手,不斷地提醒,讓良好的禮貌與習慣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

大年除夕全家團聚,但長孫怎麼也不肯叫阿公,殷殷盼孫的阿公動了氣:「如果今天不是過年,我要你們現在就出去。」結果,只待了一晚,年輕的爸爸媽媽就帶著小孩倉皇離去。

在捷運車上,兩個小孩跑來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捲著柱子跳鋼管舞,媽媽怎麼喊都沒用。被撞到好幾次的林小姐說:「真想ㄅㄚ下去,這麼討人厭的小孩。」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過來敬酒,5歲老二竟脫口而出:「媽媽,新娘好醜。」當下,新娘的臉沉下,所有人都很尷尬。

「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既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說。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係。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孩子看到人不叫該怎麼辦?

見到人問候,的確是最基本的禮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卻不是每次都樂意這麼做,因此常讓一旁的大人著急,如果是碰到殷殷期盼的爺爺奶奶,恐怕就更糟。

親職教育專家董媛卿建議父母放輕鬆,因為小孩沒和長輩住在一起,感情不夠,叫不出來很正常。但有方法可循,養成小孩見人打招呼的習慣。

首先,在見面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要留時間給小孩叫人,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突然間,發現小孩還沒打招呼,就急著催小孩,結果愈催愈糟。一旁的大人該做的是鼓勵,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如果真是害羞,一時怯場,讓小孩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則要大大讚賞小孩今天所做的事。例如,「你今天叫爺爺奶奶,叫得很大聲很好。」甚至,可買點小禮物送他們。董媛卿笑著形容,小孩其實都很精,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又可得到獎賞時,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了解這些規則,能不能遵守;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堶惘野L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週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餵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董媛卿建議,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媦揖X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堛漪菪說A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媮?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美,讓他想畫下去。

帶孩子出去做客應注意什麼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父母可在家?堜M小孩玩扮家家酒的遊戲,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主人門開了,要先問好。

‧主人請了,才能進去。到?堶惜ㄞ鉆釵b自己家?堙A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主人招待餐點時,要說謝謝。

‧大人在談話時,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則可帶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離去時,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也要提醒小孩,不能私自帶走別人的玩具或物品。

有時讓小孩也當當小主人,讓他們明白當主人的辛苦,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客人的好壞,久了自然會明白該如何當個好客人。同時,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分享的精神與樂趣。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個好方法是與孩子發展一套默契。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兒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從事幼教工作的王永弘就舉自己為例,他每天早上開車出門,會主動跟車庫管理員問好、說謝謝,久了他發現,女兒竟然跟他做同樣的動作,會揮著小手說:「謝謝,再見!」王永弘開心地形容,他從來沒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小孩口出惡言或說話不妥該怎麼辦?

「你是豬,你白癡」、「叔叔,你的嘴巴好臭」、「媽媽,這個新娘好醜」。當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巴出現時,爸爸媽媽窘得想鑽進地洞?堙C

理察.卡爾森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書?婸﹛G「其實,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

但要避免出糗,父母要做的是持續教導適當的行為。因為,「當孩子再大一點時,需要學的不再只是請和謝謝,而是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成人的關係,」理察.卡爾森提醒。

比如說,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娘面說她很醜,媽媽可在事後告訴小孩,不一定要當場、馬上把所有的感覺講出來,如果只想說給媽媽聽,附在耳邊說就好。

也要教小孩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問小孩:「如果別人也這麼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麼說。也提醒小孩,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

假如是口出惡言,則可用引導式的問句和他討論,「你一定要用這個字嗎?」、「要不要換個字來形容你的感覺?」和小孩討論他的情緒感覺,教他、建議他用使其他文雅有禮的字,會比純然的斥責更有效。

如何教小孩說好話?

網路上曾有個笑話,一個每天要騎腳踏車送小孩上課的媽媽,有一次為了小孩的一句話興奮不已。原來,是小孩在上學途中,附在她耳邊說:「媽媽,你內向賢淑。」過了好多天,她才搞清楚,原來是小孩發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駛」說成「內向賢淑」,但已經讓媽媽高興好幾天。

也有個剛剛喪夫的妻子,每天以淚洗面。有一天,4歲大的女兒居然對她說:「媽媽,你不要再哭了,爸爸如果知道了會很難過,他喜歡看你笑。」她這才驚覺到,自己該振作起來。

的確,小孩的讚美或好話,常常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幼教專家都建議,教小孩從小說好話,不只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關懷人、安慰人的能力。

當然,父母的身教還是最重要的,如果爸爸媽媽常講好話讚美人,小孩的嘴巴也比較甜。如果父母嚴苛批評,小孩也難說出好話。

除了身教,父母也可善用童書繪本。因為繪本?埵陶\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他們的同理心、同情、憐憫與愛心,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的能力。

誠如斯賓賽所說:「禮儀訓練最終的目的,是要向孩子傳遞出『對人的需要關心以及學習合作』的精神。」從基本的打招呼問好,到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或更進一步的說好話讚美人,都是培養孩子學習文明禮儀的好方法。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Leave a comment

爸爸給孩子的6堂理財課

父親節的禮物琳瑯滿目的陳列在賣場的架上。幾個孩子很用心的看著各種物品的價格。這些孩子都想幫爸爸買份貼心的禮物。那,當爸爸的呢?除了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之外,還要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更有一個衣食無缺的未來呢?

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如果孩子們可以從小懂得如何金錢,知道什麼時候用該用的錢,了解投資的學問、還會嚴控自己的風險,同時誠實面對個人的財務狀況,那肯定就會有一個衣食無虞的快樂人生。這些學問,應該及早學會,這些教室之外的人生理財課,應該也是爸爸要給孩子最最寶貴的人生大禮!

今年 六月二十六日 ,在全世界的驚歎聲中,巴菲特給他三名子女,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堂理財課。

巴菲特在紐約市的公共圖書館裡,簽署下一份他這輩子簽過的投資合約中,最重要的一份文件,這份文件的內容,是他將捐出全部財產的近八五%,約三百七十億美元(新台幣一兆二千多億美元)給慈善團體。其中,三百一十億美元給比爾.?#92;茲夫婦為名的慈善基金會,另外六十億美元則給他自己三名子女負責的四個基金會。

全球各大媒體隔天都以斗大標題寫著:「史上最大筆的慈善捐款!」描述他關懷社會的慈善心之際,他同時也正以父親的身分,給他的孩子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理財課,而這堂課的實際價值,也?#92;遠遠超出他所捐出的財產價值。

這堂課教的主題是什麼?每位爸爸各有解讀。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的兒子讀國中,他說這叫「善用金錢達成人生目標」,是金錢定義的最高級。政治大學企 管系 教授、現任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兒子陽明醫學系畢業,正在服役當醫官,他說這叫「留一點空間給孩子自己去奮鬥」。上櫃公司中美晶的董事蔡文惠,兒子念了二年大學之後,決定休學重考上自己喜歡的企管系,他說這證明:「賺錢只是一個過程,可不是結果。」

每位父親的解讀各自不同,但無論如何,巴菲特這項驚人之舉,震驚全球,而在這堂課之前,巴菲特給全球父親的啟示,應該是「如何教出巴菲特!」

巴菲特從小就對投資有獨到而精準的見解,他五歲就去?#92;地攤賣口香糖;八歲就會呼朋引伴,到家裡附近的高爾夫球場撿球,轉手賣給球商獲利;十一歲時,他買了這輩子第一張股票,為他精采的「投資人生」正式揭開序幕。

1.金錢
「錢不是從提款機跑出來」

巴菲特的成長過程,證明理財觀要從小灌輸,而為孩子第一堂理財課揭開序幕,是所有父親責無旁貸的權利也是義務,父親節在即,在孩子們處心積慮的看著各類廣告,想買一份父親節禮物的同時,做父親的應該回過頭來再想想,該給孩子一堂什麼樣的理財課?為他們展開順遂的人生旅途!

盯著百貨公司櫥窗裡的玩具,「爸爸我想要買這個。」「不行,爸爸沒有錢。」「沒有錢喔?去提款機領就有啦!」這段對話恐怕在?#92;多父子身上上演過,雖是天真的童言童語,但對金錢已經有了不太正確的認知觀念。

錢是什麼?「去提款機領就有」的錢,這個觀念多半來自父母無意之間的對話,小孩在旁邊聽著聽著,以為只要沒錢,提款機領就有、刷卡就有,可見所處環境給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元大證券集團相關企業轉投資的格林菲爾幼稚園,讓小朋友學會「金錢」的概念,來自一堂烹飪課。幼稚園執行長、同時也是馬志玲的長媳唐可珊圍著圍裙,帶著一票小朋友現做一大桶「檸檬汁」,在大太陽底下推到巷子口去賣,一杯五元,生意很不錯,二小時下來可以賣到一百多元。

唐可珊說,這樣做無非是要讓孩子知道錢怎麼來,是憑勞力賺來,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當然更不是提款機領出來。

國民黨立委吳志揚說,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他不知道才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在哪裡學會「金錢」,但似乎還算正確,知道金錢得靠勞務去賺取。

有一天放學回家,女兒就在房門口貼了一張按摩的價目表,「吳氏按摩店」從此在家裡掛牌營業;她正色地對回到家經常喊這裡酸、那裡痛的爸爸吳志揚說:「按摩全身要十五元,而且,要真的錢。」

吳志揚說,從此以後按摩完,都乖乖按價目表付錢,不敢討價還價。

當然,金錢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有時是付出人生慘痛的代價,才能慢慢理解。

中美晶董事蔡文惠,過去曾任未上市盤商聯誼會理事長,在未上市投資上重重摔過一跤,差一點爬不起來,他告訴今年念大二的兒子說:「easy money easy go.(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出賣自己勞務與心力賺取來的金錢,才最踏實。

2.選擇
要先吃棉花糖?還是要更多的棉花糖?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是目前金石堂書店非文學類排名第一的暢銷書,書裡面提到史丹佛大學曾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為了考驗孩子能不能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把一個四歲大的孩子帶到一間房間,在他面前放了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十五分鐘內如果棉花糖沒有吃掉,就再給另一塊作為獎賞,如果吃了,就沒有了。

十五分鐘換一塊棉花糖似乎很划算,但對一個四歲小孩而言,這十五分鐘真是最嚴厲的天人交戰。

而這個實驗在十年之後,再對同樣的實驗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當初能夠選擇堅定地等待,咬著牙熬過十五分鐘嚴格考驗的小孩,十年之後,在學校和人際相處上,都表現比較好,也有比較好的抗壓力。

事實上,棉花糖可以換做其他任何欲望,孩子成長過程要接受多少棉花糖的考驗,放學了,同學吆喝一起去看電影,可是有補習課要去上;股票成?#92;掛牌的一○四人力銀行創辦人楊基寬很喜歡跟孩子講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五年前,曾有跨國性公司想要購併一○四,當時只要他點頭,就能和?#92;多電子新貴一樣,一夕致富,擁有?#92;多人一輩子夢寐以求的金錢,但當時他考量到一○四還有未竟的社會責任,咬著牙拒絕了,五年之後,一○四在資本市場掛牌,換算市值,遠遠超過當時那家公司開出的報酬。

楊基寬說「選擇」很簡單,就是「為了大理想,放棄眼前的小利。」講來容易,但往往選擇大理想,眼前面對的都是嚴格的訓練,所以為了學業上有令人滿意的表現,得咬牙拒絕電影的誘惑,人坐在補習班裡還會時時想起現在電影的情景、同學的笑聲,想想這是多麼嚴厲的考驗。

「選擇」定義很廣,未必件件都是嚴厲的人性考驗,也可以只是單純配置的問題。聯邦銀行信託部經理蔡漢朝有一兒一女,兒子今年讀建中一年級,他給孩子一個禮拜三百元的「可運用資金」,這筆兒子口中「為數不多,必須算計著過日子」的零用錢,到了夏天,飲料需求量大增,他正在考慮要不要「酌量加碼」,也隨口提醒兒子,「要算著點花」,結果,平常看似神經大條的兒子冷不防回他一句,「我知道怎麼用啦!」蔡漢朝拍一下自己腦袋說,「唉!高中了,我都忘了原來他會算!」

兒子女兒花錢的方式也大不相同。蔡漢朝觀察到,兒子喜歡把有限的零用錢存很久,然後集資買一個大東西犒賞自己,例如遊戲機;只差一歲的妹妹,則是每天十元、二十元的零食不離口,「這也是選擇。」蔡漢朝說,基本上只要沒有不良嗜好,無論吃零食還是打電動,他都尊重孩子的選擇。

3.投資
「朋友是一本本好書,好書越多越好」

立委賴士葆的兒子打從念醫學系開始,因為有一位企管系的名教授老爸,耳濡目染之下,就對證券投資興趣頗高,大二時每天老遠從陽明醫學院下課,立刻飛奔到台大上「證券研習課程」,也跟爸爸請教股票經,教授老爸給他的建議卻是,不管投資任何金融商品,終究都是在投資人。買股票,投資公司老闆,買基金,投資基金經理人,看對人,八成就不會賠錢。

賴士葆頂著名教授光環,也陰溝裡翻過船。幾年前,他買了美國股票,結果熟識的美國營業員捲股票走人,他隔海打官司打了很久,花了不少錢,終於把股票要回來,結果這些股票後來又因為公司負責人操守不佳,最後淪為壁紙;賴士葆按著心臟苦笑說,他再也不做跨國投資,「太遠了,看人就會失準。」

不過,世新大學 郭迺鋒 教授提醒,人的投資要一視同「人」,不要小小年紀學會?#92;利投資。現代?#92;多父母努力把孩子往明星學校擠,為的是要和名人小孩作同學,但「投資人」其實是一種普世價值,不能有目的作後盾,他相信,如果只會用金錢的階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未來恐怕難有更大的格局、有更大的成就與事業。

當然,投資標的百百種,不是只限定在「人」,在網路上自營健康食品的簡健銘另有一套投資哲理。

簡健銘的太太在台灣飛力浦上班,他為了孩子教育,辭掉原本優渥的財務主管職務,在家從事電子商務。傍晚,陽光撒在送孩子去補習班的車子裡,臉上洋溢著笑容的簡健銘說:「我把時間拿來投資孩子,這是全天下報酬率最高的投資。」

簡健銘的兒子高一、女兒小五,一雙兒女在爸爸建議下,從三年前就學習開始記流水帳,建構「收入」和「支出」的概念。他建立一種機制,鼓勵孩子投資「未來」——就是每年歲末計算結餘,流水帳上的結餘數字多少,他給孩子的壓歲錢就是多少;換言之,存款數字會有加成效果,存越多領越多,鼓勵孩子省下眼前,就是投資未來。

顯然,在有想法的父親眼裡,投資人脈、投資未來,比簡單的投資賺錢觀念來得更為廣寬、更有價值。

4.風險
「別花光口袋裡最後一塊錢」

賴士葆在孩子投資股票過程中從不主動干預,他只提醒兒子:永遠別花光你口袋裡最後一塊錢;或?#92;正給「風險」下了最佳的注解。

他告訴兒子,報酬和風險就像一張紙的正面和背面,永遠緊緊相依,報酬多高,風險就多高。要搞清楚風險在哪裡,有多少,賴士葆強調,他從來沒有告訴孩子要躲避風險,相反地,應該勇於面對風險,因為不敢承擔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而在商場縱橫六十年,鮮有敗績的華新麗華榮譽董事長「焦師傅」焦廷標,一樣提醒他的兒子「勢不可用盡」的風險哲學。他很清楚,錢永遠賺不完,如何在瞬間的機會中,把賺來的錢落袋為安,是他在投資場中致勝的重要關鍵。

從上海十里洋場出身的焦廷標,早年看盡?#92;多人妄想一夕致富,卻在洪流中慘遭吞噬的悲劇;這樣的經驗讓他永遠有風險意識,也把這樣的經驗告訴孩子:「勢不可用盡,手中要常有應急錢,」所以他堅持口袋如果有一塊錢,一定只能做八毛錢的生意。

蔡漢朝則說,孩子小時候對金錢觀念不夠穩定,消費風險就會大大提高。因此「風險課」經常在他家客廳活生生上演。

每次只要電視上一播放現金卡廣告,不斷傳遞那種「夢想一瞬間實現」的訊息,蔡漢朝說,他就忍不住對著孩子碎碎念,這種「公然設下消費陷阱」是不負責任的商業行為,「你以為現金卡不用還錢啊?不要相信這種廣告!」邊說還邊拿起一旁的計算機,蔡漢朝敲著鍵盤告訴孩子,「你知道?你借五萬元,一個月就要還將近一千元。」直到兒子抗議說,「我知道了,」他才會閉上嘴巴不再嘮叨。

但蔡漢朝的想法很簡單,他覺得就是要在平常時候警告孩子,否則等到孩子真正陷入卡債的惡性循環中,那就真的後悔莫及了。

5.誠實
「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就不易引發貪念」

中小信保基金董事長黃維生說,誠實理財,說穿了不過就是處理金錢時,坦然的態度。
他 和 太太經常就在?#92;桌上、在孩子面前討論公司的財務狀況,這個態度無形中也讓孩子坦然面對金錢處理,他說,直到現在,孩子拿錢去買個東西,回來一定順手把找回的錢放在桌上,一毛錢不差;而就讀大二的小女兒每次要刷卡之前,一定也會打電話跟媽媽報備,母女倆還可以隔著電話討論血拼的樂趣,他說,不誠實一定是從隱瞞開始,才慢慢到欺騙,只要連第一步的隱瞞都不做,誠實其實是自然不過的態度而已。

簡健銘說,誠實的態度不只對別人,對自己尤其重要,人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就不易引發貪念。

他就讀小五的女兒,因為學區內有台北市清潔隊所屬國宅的關係,與?#92;多清潔隊子女成為同班同學。其中不少清潔隊子女比起同學出手闊綽,每天這些父母都讓孩子帶著八百元、一千元的零用錢到學校花用,引起其他同學側目,他的女兒甚至曾因此開口向爸爸要求增加零用錢。

當父親的簡健銘拒絕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他同時私下分析這樣的情況,認為這也?#92;是社會階層問題所引發的反作用力,父母不能用坦然態度面對真實的財力,反而「自己拿不到的,要給孩子更多。」但可能因此為孩子埋下了錯誤的價值觀。

6.快樂
「用錢買快樂,更多快樂是錢買不到的」

吳志揚形容他的爸爸吳伯雄的用錢態度,平日「節儉近乎摳」,但只要一遇到家庭活動的開支,他就突然大方得不得了,例如每年「吳家盛事」就是包下一整台遊覽車,全家二十幾個成員全都放下手邊工作,排除萬難一起出去玩,一路上住最好的飯店、吃最好吃最高級的料理,當然,也享受可貴的親情滋潤;幾天下來,三、四十萬元的開銷跑不掉,全由爸爸吳伯雄埋單,最近他們全家才剛剛到南台灣旅行回來,吳志揚說,每次一趟旅行回來,他都覺得爸爸彷彿又年輕了幾歲,這種心境上的愉快,只消花三、四十萬元就能換得,「真便宜」。

元大證券副總經理馬維建的理財觀是,有更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這是他經常提醒在優渥環境中成長的兒子馬伯翰,最重要的觀念。

他的太太唐可珊在一旁說,一開始,她跟馬維建說,四歲小孩怎麼可能懂這些?但馬維建決定用行動證明。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力擁抱兩個孩子,孩子常常在睡夢中被爸爸「抱醒」,惺忪中燦爛如花的笑容,不花一毛錢,唐可珊說,那個笑容千金難買,也千金不賣。

是啊,孩子怎會不懂,如果爸爸願意循序漸進,灌輸孩子正確的理財基礎觀念,就算不若巴菲特豁達有錢,但就能教出一位能夠正確做好投資理財的小小巴菲特,也讓孩子未來的人生旅程,少走了?#92;多讓人困擾的金錢冤枉路。

by You Look
Categories: , , , | Leave a comment